“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就是以服务居民为中心,兼顾卫生管理和卫生医疗辅助决策需要,将区域内居民身心健康信息(正常的健康状况、亚健康的疾病预防健康保护促进、非健康的疾病治疗等)加以规范,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采集、存储,为区域内各类卫生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活动提供支撑的卫生信息平台。
连云港市卫生局建立的“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通过整合连云港市现有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采集、存储各医疗卫生业务部门的业务数据,建立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资源管理数据库,为宏观管理和决策支持提供数据资源。同时,实现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统一标准,统一平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目标,能够更好地为居民和患者提供可靠、及时、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居民健康卡作为卫生部大力推出的卫生服务管理新方式,其建设、发放与应用也依靠信息平台的功能。连云港市卫生局(包括县卫生局)明确市、县新农合管理办公室协助卫生信息中心做好健康卡管理与发卡服务工作,同时明确建立全市居民健康卡发卡信息库,将采集的发卡基本信息上报到省卫生厅,并与省公安厅身份证数据库进行比对。目前,连云港市已累计2批次提交约340万条发卡人员信息用于数据比对,匹配成功的约有270万条。通过验证的居民进行分批制卡、发卡等相关工作,目前已经成功制卡10万张。
信息平台总体架构
“基于健康档案的连云港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总体框架主要包括硬件基础设施层、数据中心层、业务服务层、数据交换层、系统接入层,并严格执行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
在最初的设计中,“基于健康档案的连云港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主要提供:共享、服务、管理、协同等四个方面的功能。
平台共享:包括健康档案信息共享和医疗数据共享。即在现有的连云港市卫生信息化基础上,利用平台技术横向贯通各项业务。以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为支撑,以居民健康卡为介质,促进健康信息共享,并且整合与共享各社区的健康档案信息。完整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需要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全过程健康档案的记录与管理。为实现这一愿景,一方面信息系统收集来自居民自身、临床医生、社区全科医生等的信息,并允许各方查看调阅,另一方面需实现跨机构系统、跨医院对诊疗数据的交换共享。
平台服务:主要提供面向居民、医务人员和卫生管理人员的门户网站。该门户网站可为居民提供网上健康档案自助管理、预约挂号、健康咨询、养生保健、疾病百科、药品指南、自测疾病等相关医疗信息功能;可为医务人员提供电子病历管理、浏览患者临床资料以及发布临床信息和提供临床诊断治疗的服务,并可查看相关继续教育知识平台;可为卫生管理人员提供相关信息的浏览,及时地分析各个医疗机构上报的数据,并能够发布信息至相关部门。
平台管理:即卫生综合业务管理,让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地了解相应的情况,为统筹全局提供数据支撑。平台管理主要包括卫生资源管理、健康档案管理、健康卡管理、医疗服务统计分析、医疗保障(新农合)的运行监管分析、基本药物管理等相关功能,能够为辖区内其他各部门以及上级部门提供医疗卫生分析和数据支撑。
平台协同:主要通过企业服务总线、业务流程管理、业务规则管理、事件管理等机制,实现基于健康档案的医疗卫生业务协同服务。主要包括医院与医院之间的协同、医院与社区之间的协同(包括就诊信息,双向转诊,网上预约等服务),也包括医疗与公共卫生之间的业务联动等。
分阶段实施建设
2011年9月,连云港市正式启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建设,同时确定了同步进行的居民健康卡建设。建设目标是要确保居民健康卡在医疗卫生领域实现医院就诊卡、金融卡、新农合保险卡等多卡合一,促进一卡多功能,并做到方便实用。
根据项目要求,连云港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采用分布实施。首先建设连云港市辖区,包括新浦区、海州区、连云区等3个行政区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教园区、徐圩新区等3个园区,共计80万居民。辖区内有市直属医疗机构6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20家,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室)112个。项目建成后,能为市辖区80万城乡居民每人提供1份电子健康档案,能将辖区内6家市直属医疗机构,20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80%以上的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室)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和相关业务协同。项目建设完成后,紧接着移植应用到赣榆、东海、灌云、灌南等市辖四县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中。
连云港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居民健康卡项目从设计实施到验收上线,持续了超过一年时间,在这一年多的时间中,项目分阶段、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整个项目建设分成四个阶段:
项目需求阶段(2011年09月~2011年11月):该阶段卫生局与承建方共同成立项目实施团队,在项目启动会上由市卫生局领导介绍项目总体情况并进行全员动员,承建单位介绍公司情况、参与项目人员情况及各自承担的工作内容,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详细情况及工作计划。项目启动会结束后形成了《项目启动会备忘录》,其具体内容包括:项目启动会召开时间、地点、人员、各项目小组负责人员及联系方式、卫生相关单位提出的问题或建议、系统上线的时间或者安排以及需各承担单位帮助解决的问题等。
项目实施团队制订了详细的项目工作计划,严格按照项目计划进行,先后组织项目调研、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制定并发布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基层医疗综合业务系统、HIS之间的数据接口标准。在该阶段,重点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基本数据集和信息模型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国家不同部门发布的标准规范存在代码集不一致的问题,通过组织相关专家最终确定连云港市区域卫生信息所采用的基本数据集与业务信息模型。
这一阶段中,开发团队以最终用户的角度,从不同模拟案例对业务需求进行系统地分析,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与业务流程,最终以信息交互共享为核心,得到了抽象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信息模型。
项目开发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04月):该阶段重点是实现“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这一阶段不同于前一阶段,是从IT技术的角度,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业务结构需求分析出发,用信息技术的语言重新梳理和归纳这些需求,并根据这些需求进行概要设计、数据库设计、编码设计等相关工作,最终完成软件程序开发,并对相关模块进行系统集成测试。
在这一阶段中,开发团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居民健康卡储存与交易流程等相关问题。居民健康卡是实现跨地区和跨机构就医、数据交换和费用结算的基础载体。它是其他卡的替代集合体。因此,可以确定健康卡号是各种与病人信息相关系统的联接点,对于健康卡号与有效证件号进行绑定,可达到数据统一。而持有居民健康卡在医院中进行交易时,为了优化就医流程、改善就医环境,需要将银行金融功能引入到健康卡中。由于不同的医院的交易环境与持卡人状况存在差异,造成了交易环节会出现问题。这需要开发团队重点解决医院、平台与健康卡交易方案。例如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银行前置机,主要负责交换医院各终端窗口与银行交易信息;定期将交易记录传递到银行系统中,并定期将各银行挂失记录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交互,供各医疗机构终端查询。
项目试运行阶段(2012年05月~2012年09月):该阶段对第二阶段开发的产品进行在市本级即市与市辖区之间部署运行,并实现上线试运行。对试运行阶段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以及相关模块性能优化。
项目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2月):2012年12月15日,由江苏省卫生厅、连云港市人民政府主办,连云港市卫生局承办,江苏正融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的“江苏省居民健康卡发卡仪式”在连云港市举行。虽然健康卡在连云港市成功地进行使用,但仍存在许多的亟待改善的部分。通过试用,连云港市卫生信息机构确定下一步将不断完善与居民健康卡应用相配套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的应用环境建设,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促进居民健康卡在新农合业务管理和医疗服务、预防接种、妇幼保健等各方面的便民应用,并以新农合参合人群、新生儿、职业病危害人群、无偿献血者等重点人群及大型医疗机构为重点,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发行工作。
信息平台系统特色
“基于健康档案的连云港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含量高,承载了居民健康卡应用,需要严格执行国家、省、市信息化建设相关技术标准。结合连云港市实际情况,除了达到最初设计的要求,并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功能之外,该平台还具有以下的特色:
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技术路线:“基于健康档案的连云港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技术路线,主要分为前台展示服务层、服务组合层、业务服务层、数据服务层、访问服务层等。尤其是前台展示层采用Flex开发的富客户端应用,具有软件模块化设置并能够通过不同的参数设置来满足本地卫生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要求。并提供Android开发的客户端展示方式,能够以多种方式提供居民健康公众服务功能。
以居民健康卡为介质,促进健康信息共享:连云港市作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项目试点地区,同时承担卫生部居民健康卡建设试点任务。项目中先后组织相关人员,在卫生部制定的居民健康卡应用技术规范基础上,组织编写了卡接口调用的二次封装程序,并与银行共同编写了健康卡金融消费报文,统一提供全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居民健康卡应用。并以参加新农合人员、新生儿、职业病高危人群等重点群体和大型医疗机构等领域为突破口,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推进居民健康卡的发行与应用工作。
健康档案浏览器独立存在:为了方便医务人员对患者健康档案的浏览,该平台提供Web健康档案浏览器。健康档案浏览器设计合理,采用按医疗机构、疾病诊断等进行分类,并能够方便读取门诊、住院、个人健康问题等,并以独立程序存在,方便各医疗机构进行调用。
信息安全隐私保护功能:该平台提供明确的安全和隐私设计策略,提供数据级的权限控制,明确定义数据的拥有权和使用权,提供数据的隐私保护策略,统一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功能、相应的授权机制。
健康卡建筑在平台之上
“基于健康档案的连云港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于2012年12月建设完成后,部署上线展开测试及试运行。居民健康卡的使用建立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之上,是联接医院、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交换与各种医疗活动相关卡介质的桥梁,是各种卡的集合载体。健康卡主要拥有以下几个功能:身份识别;个人基本健康信息,包括血型、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等;跨医疗机构就医、新农合异地结算,满足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建设需要;金融功能。
医院是居民健康卡应用的主体,健康卡将医院就诊卡、新农合卡与银行金融卡有机地进行整合,发挥其相应作用。实现三卡合一后,对医院而言将优化医院就诊流程,进一步改善就医环境。对患者而言方便异地就医结算;实现病人就诊资料共享,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历次就诊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复检查,减轻患者负担;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而言,将病人医疗资源共享,为建立广大居民的终身健康档案打下良好的基础。
居民健康卡为非接触式IC卡,它将患者身份识别信息、新农合结算信息与银行支付关联信息写入卡内,在医院各个环节中完成相应功能。例如,门诊就诊流程如下:
充值:患者到门诊收费窗口或自助机上,通过读卡器读取卡上患者识别信息与银行账户信息。患者通过现金预付或转账将资金充入健康卡上的银行账户上,并打印充值回执。
挂号:患者通过窗口或自助机读卡器完成挂号。系统从卡中读取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结算类型信息提供给医院HIS系统挂号使用。
排队叫号与就诊:患者到导诊台,通过读卡器读取卡上病人识别信息,调取医院HIS系统挂号信息,完成就诊排队。医生对患者看诊时,通过读卡器读取卡上病人识别信息,调取医院HIS挂号的患者信息,进行本次就医处理信息录入。
检查与取药:患者到相应医技科室,医技人员通过读卡器读取卡上患者识别信息,调取医院HIS医生开取相关记录。再读取卡中的银行金融信息,进行费用支付处理,并将支付信息写入卡内,打印给患者支付清单。
结算:患者到门诊收费窗口,收费员通过读卡器读取卡上患者识别信息,调取医院HIS系统各相关医技科室费用支付信息汇总,打印收据。
退款:患者到门诊收费窗口,收费员通过读卡器读取卡上患者识别信息,审核建卡时患者出示的有效证件后,系统读取卡上银行帐号,并扣除相应金额。收费员将相应金额返还给患者并打印回执。
连云港市卫生信息化具有良好的底蕴,随着“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深入应用,居民健康卡也能够更深入地进行推广使用。面向医疗管理部门,也能够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建设,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而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全面优化和整合医院内部与外部的信息资源,实现医院基本业务系统、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医学影像系统(PACS)、实验室系统(LIS)、办公自动化系统、医学文献系统、远程医疗和远程教学系统的建设和融合,可利用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网络体系进行全区的医疗信息共享,将极大地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城乡居民可以享受更高品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及时获取有效的医药保健信息,提高生活质量。通过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降低医疗成本,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本文作者来自江苏正融科技有限公司)
来源:菠菜导航担保网《e医疗》2013年4月刊